台灣社會對於推動轉型正義,期待殷切。轉型正義的整體工作包括還原歷史真相、釐清責任歸屬、平反及賠償、落實人權教育等面向,有待政府與民間共同協力推動,才能促使社會邁向和解。唯有不斷的面對歷史、正視傷痛,才能認識錯誤,也才能記取教訓,從而在人權價值的共識基礎上促進社會和解,以文化的力量來促進當代和歷史不斷的對話與反思。我們相信惟有真誠的反思及相互對話,才是重建台灣社會信任與和解,確保自由人權作為台灣社會共同的價值基礎的真正路徑。

最新消息更多內容

歷史傷痕更多內容

追記「二二八」反抗軍:二七部隊

大稻埕的槍聲傳到大台中地區時,情勢已趨於惡劣,戒嚴令發,地方青年和大眾各自組成保安、民軍部隊,負起維安之責。

為二二八策展十年後,她寫下這本書:我要讓受難者重返榮耀

他以為台灣光復,從此一語言、一國家、一民族,他的社會跟國家終於可以不再是對立的,可是皇民化運動卻要他改姓氏、要他不准再使用中文,必須徹底地講日文,在戰場上兩個國家是敵對的

機粵與死滅

他在高雄火車站前面,看到當時的學生,端着槍跟政府軍作戰,非常勇敢。後來他都跟受難家屬說,你的父親不是冤魂,是英靈,這段話我就一直放在心裏。

葉虹靈:誰是陳文溪?二二八歷史中的幽微

邱永漢說,這位陳文溪是萬華老鰻(流氓)的弟弟。陳木榮知道弟弟被殺後馬上組織龍山寺及延平路一代的民眾,在隔天早上敲鑼打鼓,高聲大喊:臺灣人啊,站起來!



威權遺緒更多內容

各國威權遺緒之轉型案例及效益

一幅畫、一間醫院與一座城市

1937年4月26日,西班牙北部格爾尼卡省(Gernika)突然遭受大規模的德軍空襲,這是一場繼無情又無差別的屠殺,而為了贏得西班牙內戰勝利的佛朗哥將軍,與德軍納粹站在同一陣線,默許德軍在西班牙境內殘害自己的同胞。那時,人在法國巴黎的畫家畢卡索,將自己的憤怒,全然展現在畫筆之下,畫布之上,震撼整個歐洲。

 

內戰結束後,反對獨裁統治的畢卡索,回不去西班牙,同樣地,《格爾尼卡》(Guernica)只能跟隨畢卡索在世界各地流浪。這幅作為畢卡索20世紀最重要的畫作之一,曾被紐約現代美術館(MOMA)收藏,漂泊了40年,在1981年最終回到它的故鄉,一開始,短暫落腳在馬德里市的普拉多美術館(Museo Nacional del Prado)。

 

直到1992年,《格爾尼卡》才改由國立蘇菲亞皇后藝術中心(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)所收藏,如今,當世人想起西班牙的內戰,總會想起這幅巨大的《格爾尼卡》,有著極其簡單的黑色、白色與灰色,加上抽象的線條構成不同面貌,而每一個面貌都有不同的表情,無論是動物還是人物,仿若無聲地控訴著《格爾尼卡》小鎮曾發生過的苦難。